本文是一篇學前教育論文,本研究以汪清縣A幼兒園大班(共3個教學班)軍事體育游戲活動為研究對象,運用文獻法、觀察法、文本分析法及訪談法這四種研究方法。
第一章緒論
1.1問題的提出
1.1.1進一步貫徹落實國家相關政策法規的需要
我國教育部印發的《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以下簡稱《綱要》)中提出:幼兒園要“以游戲為基本活動”、幼兒園要時常舉辦、展開多種形式的戶外游戲和體育活動,引發幼兒自覺主動的參加體育活動,鍛煉強勁的體格,提升對環境的適應能力”。
學前教育論文怎么寫
《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以下簡稱《指南》)提出:要保證幼兒每日進行戶外活動不少于兩小時,更要保證一小時的體育活動時間;另外,幼兒的學習是在游戲和日常生活中進行,因此要珍惜游戲和生活對幼兒產生積極的教育意義。
2016年發布的《幼兒園工作規程》(以下簡稱《規程》)提到,幼兒園保育、教育的主要目標是:“促進幼兒身體正常發育和機能的協調發展,增強體質,促進心理健康和參加體育活動的興趣”。第二十五條,幼兒園教育應“以游戲為基本活動,寓教育與各項活動之中”。
《綱要(試行)》、《指南》和《規程》作為指導我國幼兒園教學發展的綱領性文件,三者都十分重視幼兒的體育活動及游戲活動,三份文件中不但體現著對幼兒運動能力發展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還十分重視“游戲”對幼兒身心各方面發展的作用,由此而見,開展體育游戲既能滿足幼兒的生長需求,更對幼兒身心發育有重大意義。綜上所述,幼兒園開展體育游戲活動,能夠進一步落實相關法律文件中要求的提高幼兒身體及心理方面發展的需要。
...........................
1.2研究現狀
1.2.1國外關于體育游戲活動的研究
關于體育游戲活動開展的重要價值方面,各國的研究情況如下:
在美國學者Judith Van Hoorn等人的著作中,不難發現美國認為幼兒身體綜合素質的發展和室外體育游戲有著重要聯系?;顫姸稚鷦拥氖彝怏w育游戲(physically active play)通過促進兒童整個身體的鍛煉和技能的發展來促進兒童的發育,有效地發展幼兒視覺記憶、言語、思維及注意力等方面。[1]全美運動和體育協會(NASPE)建議,幼兒園的孩子每天要有60分鐘到幾個小時的非結構化的體育活動(unstructured physical activity)。幼兒發展與新學習二者的整合正需要較為活躍的體育游戲。(例如:Forst,Wortham,&Reifel,2008)。這不僅能讓幼兒體會自己思考及講話的認知,還能體會教師、同伴與自己商議時的認知及社會需要。[2]由此可見,美國很早就認同了體育游戲對幼兒發展的作用不僅體現在生長發育方面,還體現在身心發展方面。
蘇聯克涅曼、胡赫拉耶娃的《學前兒童體育的理論和教學法》是完整的幼兒體育理論的產生標志,在其書中,比較系統的闡述了如何培養和提高幼兒身體健康的理論[3]俄羅斯的Frost指出,目前幼兒在園多以結構性、象征性和練習性游戲這三種游戲類型為主,選擇這三種游戲類型的最重要的原因是,為促進幼兒身體大肌肉動作的生長。如此,幼兒園也為支持游戲開展也應提供與之匹配的場地、器械等。[4]由此可見,蘇聯、俄羅斯都十分重視體育游戲對幼兒生長所產生的重要意義。
........................
第二章理論基礎
2.1社會文化學習理論
在20世紀早期,維果茨基研究證實了教育對兒童的發展具有一定的主導作用和促進作用。最近發展區是指兒童獨立解決問題的現有發展水平與在成人指導下或在有能力同伴合作中解決問題的潛在發展水平之間的差距。[1]教育者要積極地把握兒童的潛在和實際發展水平,在兒童發展進程中與他受教育可能性之間找到一種正確的關系。教師在掌握了“最近發展區”這一理論,就要盡可能從幼兒已有經驗水平出發,整體把握幼兒的運動能力最初的水平。
維果茨基高度評價游戲在兒童發展、尤其是在高級心理機能發展中的作用。他認為游戲是學前兒童發展的基本源泉,游戲可以創造學前兒童的“最近發展區”。維果茨基認為在游戲中兒童似乎是在試圖超越他現有的行為水平。心理活動的隨意機能、表征思維機能等高級心理機能都首先出現在學前兒童游戲活動中,并達到了學前期發展的最高水平。
正因如此,教師在設計戶外體育游戲活動時,既要根據幼兒的實際情況設定活動目標的最低閾限,顧及本班幼兒整體運動能力的現有發展水平,也要根據幼兒的個體差異性確定最高閾限,以此來提升每個幼兒的潛在發展水平。
.............................
2.2生長理論
美國學者Appleton講到游戲是幼兒身心能力發展不可缺少的一種方式,游戲是幼兒成長的結果,也是幼兒身體機能訓練的一種手段。美國Gilmore的研究中表明,幼兒的生長過程可以通過游戲進行,游戲是幼兒生長的內驅力。
幼兒游戲活動是其整個生長發育過程中最至關重要的一環,戶外運動游戲不僅能滿足兒童特定年齡骨骼生長和基本動作發展的需要,還能增強兒童身體素質、提高兒童機體免疫力。
所以,戶外體育游戲應合理設定游戲目標、精心選擇游戲內容,材料器械方面也要科學、精準投放,游戲材料不能總是一成不變,通過既有教育意義又有趣味性的體育游戲活動,來推動幼兒身體各方面的生長發育,滿足幼兒精神層面發育需求。
符號互動研究理論,主要是說進行社會活動開展過程中,主要結合符號進行互換,從而能夠有效提升溝通效率。其中最主要的思想內容是人們在生存的過程中進行著互動。符號往往是起到介質的作用,往往每個人的社會活動都是由符號設計的工作而開展的,這樣在相關行為方面就具有一定的優勢,同時,如果在心理學等方面進行活動,經過互動,最終就會形成社會。
..............................
第三章汪清縣A幼兒園大班特色體育游戲活動現狀.................................14
3.1研究設計..................................14
3.2汪清縣A幼兒園大班特色體育游戲活動目標設定現狀.........................17
第四章汪清縣A幼兒園大班特色體育游戲活動存在問題及影響因素分析.......33
4.1汪清縣A幼兒園大班特色體育游戲活動存在的問題.............................33
4.2汪清縣A幼兒園大班特色體育游戲活動的影響因素分析.....................36
第五章結論與建議...............................40
5.1結論...................................40
5.2建議.................................40
第四章汪清縣A幼兒園大班特色體育游戲活動存在問題及影響因素分析
4.1汪清縣A幼兒園大班特色體育游戲活動存在的問題
學前教育論文參考
4.1.1活動目標設定不夠完整
通過對A幼兒園大班體育游戲活動目標設定分析可知,大班教師在設定目標時,對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要素設定較少,對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要素設定較多。
體育游戲活動既屬于“游戲”的一部分,又與“運動”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也因如此,教師在設定活動目標時,這兩種所需要達成的目標都要有所體現。“運動”方面要讓幼兒的身體得到鍛煉,“游戲”方面要激發幼兒的合作意識,增強幼兒的自信心,提高幼兒對運動的興趣等,但教師在實際設定時卻很難將二者都囊括其中。
案例一:《“走”——“千里行軍”》
活動目標:
1.能夠在平衡木上獨立通過,保持平穩。
2.練習走的動作,提高全身協調活動的能力。
3.能夠按照路線向不同方向行走。
案例四:《“投擲”——“炸碉堡”》
活動目標:
1.幼兒能夠聽音樂換衣服,整理著裝。
2.能夠嘗試在高15厘米的平衡木上雙臂打開順利通過。
3.活動中會看動作符號,保持紀律像一名小小解放軍一樣。4.能夠單手將沙包投擲到4米遠的地方。
..........................
第五章結論與建議
5.1結論
本研究以汪清縣A幼兒園大班(共3個教學班)軍事體育游戲活動為研究對象,運用文獻法、觀察法、文本分析法及訪談法這四種研究方法,調查汪清縣A幼兒園軍事體育游戲活動準備、實施、反思與評價等各個階段的現狀,深入挖掘其中存在問題并探究其影響因素。經過細致的調查研究等工作之后主要形成以下結論:
(1)汪清縣A幼兒園的“軍事體育游戲活動”目標設計上,對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有所忽視,對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目標較為重視;活動準備上,物質準備中器械材料存在一定的重復性,經驗準備較為充足,活動循環路線是由幼兒自主設計,體現了以幼兒為主體的教育理念;實施方面,基本上能夠按照規劃好的主題、路線圖開展;評價與反思階段,多為教師自評,內容多數為幼兒對路線設計及擺放的參與情況,對幼兒動作技能掌握的情況評價較少。
(2)通過對“軍事體育游戲活動”的觀察分析發現以下問題:活動目標設定不完整、活動器械材料使用重復、活動場地存在一定的安全隱患、活動實施過程中情境性、趣味性不足、評價主體單一、評價內容不夠全面。
(3)影響“軍事體育游戲活動”的主要因素有兩方面,教師方面,教師專業知識掌握不夠充分、游戲活動支持與引導能力不足;幼兒園方面,園領導層重視程度不足,園內培訓機制不夠完善。
參考文獻(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