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獻綜述范文模板例文哪里有?文獻綜述一般包含以下四部分:摘要、引言、主體和參考文獻,本文是一篇經濟論文的文獻綜述,以“貴州紫云縣布依族粑棒簸箕舞的形成、變遷與發展研究 ”為例,為大家講述文獻綜述的寫作要點,希望能夠幫助到你。
一、論文文獻綜述范文模板
1、前言
簡要說明寫作的目的、意義、有關概念的定義,綜述的范圍,描述課題的研究現狀,以及有關主題爭論的焦點和發展趨勢等。
2、正文
文獻綜述的重點。通過理論發展階段性成果、理論意義、實踐意義、成熟可靠新近的權威可信等,比較不同學者對同一問題的看法及其理論依據,闡明問題的來龍去脈和作者自己的見解。
3、總結與展望
對正文各種觀點進行綜合評價,高度概括主題內容,提出自己的觀點意見主張展望發展前景。簡明扼要地指出目前研究中尚需解決的問題及研究成果的意義和價值,在寫作中應注意給出一個較為明確的階段性結論。
4、參考文獻
一般參考文獻的多少可體現作者閱讀文獻的廣度和深度。一般不低于20條,以最近3-5年內的最新文獻為主。
二、論文摘要
“粑棒簸箕舞”是流行于貴州省紫云苗族布依族自治縣集歌、舞、鼓樂為一體的布依族民族傳統體育舞蹈,布依語稱之為“唉欸喜”,俗稱“打粑舞”。紫云粑棒簸箕舞起源于唐代年間,它是紫云縣布依族地區歷代布依族先民的智慧結晶與文化創造,是具有濃厚的布依族民族文化特征的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活動。在十年浩劫的文化大革命中,該項目曾經銷聲匿跡、瀕臨失傳。隨后,因 1998 年應邀赴北京民族進行展演被世人知曉,在 2014 年貴州省第八屆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運動會中被列為正式比賽項目并榮獲二等獎,此后發展迅速。如今,粑棒簸箕舞從布依族生產勞作時開展的民間習俗性舞蹈,逐步發展成享譽貴州的一種民族傳統體育與歌舞藝術融合發展的項目,并成為貴州少數民族傳統體育具有代表性的特殊文化符號。
本文采用文獻資料法、訪談法、實地調查法以及邏輯分析等方法,從民族學、文化人類學、民俗學、民族傳統體育學等多學科角度。深入研究貴州紫云布依族粑棒簸箕舞的形成源流、動作形態、文化特征及其變遷與發展歷程,探索布依族粑棒簸箕舞的文化價值與社會功能,分析布依族粑棒簸箕舞在現代社會發展中存在的問題和制約因素,并提出具有針對性的對策建議,以促進布依族粑棒簸箕舞的未來可持續發展。
經研究發現,貴州紫云縣布依族粑棒簸箕舞在變遷與發展中面臨的主要問題有:村民文化傳承意識薄弱、傳承方式與渠道單一、現代體育的沖擊影響、傳承主體逐漸缺失、政府支持政策不足、學校體育傳承體系不完善。因此,針對布依族粑棒簸箕舞變遷與發展中存在的問題提出相應的建議:1、強化村民文化傳承保護意識;2、拓展粑棒簸箕舞的傳承渠道;3、促進現代體育與民族體育協調發展;4、引入市場機制,促進粑棒簸箕舞的傳承與推廣;5、加強政府支持力度,推進粑棒簸箕舞繁榮發展;6、構建完善的學校體育傳承體系。

經濟論文文獻綜述
三、國內外研究評述
1.4.2 國內民族傳統體育的研究現狀
我國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有著數千年的歷史文化遺存、源遠流長,項目多樣,各有特色。目前,國內學者對少數民族傳統體育的研究呈現出多樣化,主要包括民族傳統體育的基本概念、少數民族傳統體育的起源與文化特征、少數民族傳統體育的變遷與發展研究以及民族傳統體育的項
目分類和功能價值等。
在研究成果方面,據不完全統計 2009 年 2020 年在體育類核心期刊上發表的民族傳統體育的相關文章有 600 多篇。專業學術著作方面編寫主要有胡小明編寫的《民族體育錦集》,饒遠等人編寫的《中國少數民族體育文化通論》、《少數民族體育文化論》、劉少英編寫的《民族傳統體育學》、劉堅等人編寫的《民族傳統體育文化新論》、薛鋒等人編寫的《民族傳統體育概論》、王亞瓊等人編寫的《民族傳統體育學》、韋曉康等人編寫的《少數民族傳統體育與文化傳承》等。
1.4.6 國外對布依族粑棒簸箕舞的研究狀況
通過對有關網站與圖書資料的搜索查詢后,筆者了解到,目前國外尚未出現對布依族粑棒簸箕舞形成、變遷與發展等方面的研究成果。

文獻綜述范文
四、論文結論
4.1布依族粑棒簸箕舞的形成緣由
布依族粑棒簸箕舞作為布依族具有典型意義的民族傳統體育活動,與本民族居住環境、社會以及文化具有密切關系,主要產生于布依族人民的生產生活,流變于布依族的宗教祭祀,并具有貴州紫云縣布依族民族習俗的形成內容,是布依族人民娛樂的文化動因,在民間傳統的節日慶典中演進發展。因此,布依族粑棒簸箕舞的形成與本民族的生產生活有著千絲萬縷的關系。
4.2布依族粑棒簸箕舞的動作形態與文化特征
布依族粑棒簸箕舞的動作形態主要包括表現形式、動作分類、動作特征。其表現形式主要包括“坐杠”、“祭神”、“打糍粑”、“嬉戲”等動作造型;
粑棒簸箕舞的動作分類主要分為娛樂類、勞作類、生活類、祭祀類、軍事類、以及互動類等六個動作類型,其中包括篩簸箕、刷簸箕、顛簸箕、敲簸箕、蹺板打粑槽、單擊粑槽、雙打粑棒、舉粑出槽等典型動作;布依族粑棒簸箕舞的動作特征主要從 “頭留身轉”、“臂擺身中”、“同向順邊”、“左右晃胯”、“以膝帶顫”等五個方面體現。布依族粑棒簸箕舞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經過長期的發展具有以下文化征:鮮明的自然地域特點、濃厚的民俗文化氛圍、獨特的民族身份標識、歡愉生命的民間活動以及質樸原始的生態特性。
4.3布依族粑棒簸箕舞的變遷與發展現狀
貴州紫云在數千年漫長的發展進程中,布依族粑棒簸箕舞經歷著不斷地演進與變遷,變遷是社會發展的必然,由開始的“打糍粑”的生產勞作方式轉變為民間娛樂活動;由過去的宗教祭祀活動向現代娛人活動轉變意味著人類對文化生活的需要逐漸上升,追求身心愉悅;由族人內部的自娛活動轉變為全民健身活動,意味著布依族傳統體育走向外面的世界,不再是一個群體的狂歡而是全民大宗的狂歡,共同探索多民族文化融合共生的美好畫面;由布依族民間的一種民族習俗轉變為鄉村的旅游的一個產品、一張名片粑棒簸箕舞在民俗節慶中諸位主角應該成為地方旅游產品的傳承者,滿足地方旅游市場的需求;由民間舞蹈活動轉變為貴州省民運會的正式表演項目,令布依族人民擁有自豪感,有效地拓展了布依族粑棒簸箕舞的發展與推廣渠道;同時,也將粑棒簸箕舞由民間游藝活動內容轉變為學校體育內容,這不僅僅是自身文化傳承發展的需要,也是一個民族體育文化與地方學校體育協同發展的雙贏過程。因此,隨著布依族社會歷史進程的發展變遷,布依族粑棒簸箕舞逐漸演進為現在的運動形態和文化形式。
4.4布依族粑棒簸箕舞的發展中存在的問題
布依族粑棒簸箕舞在發展中面臨的艱難困境,第一,村民民族文化意識薄弱,在思想觀念僅認為粑棒簸箕舞就是一種娛樂活動;第二,傳承方式和渠道過于單一,制約著粑棒簸箕舞的推廣和未來發展;第三,隨著現代體育迅速發展,對粑棒簸箕舞的傳承和保護形成強烈沖擊,人們行為意志發生根本轉變;第四,隨著外出務工浪潮的襲來,大量本土人才的流動和流失,導致布依族粑棒簸箕舞的傳承主體缺失;第五,當地政府部門對布依族粑棒簸箕舞的具體扶持力度不夠、資金投入匱乏,導致布依族粑棒簸箕舞的保護和普及度低;第六,學校體育傳承體系不完善,粑棒簸箕舞在學校中只能作為興趣活動進行培養,沒有成為具體的學校體育課程。以上六個因素,制約布依族粑棒簸箕舞未來的發展之路。
五、參考文獻
[1] 閔文軒.《關于進一步加強少數民族傳統體育工作的指導意見》印發[J].中國民族,2018,No.557,11.
[2] 國務院.體育強國綱要[L].國辦發〔2019〕40 號.2019.09.02
[3] 斯大林.斯大林全集[M].北京:三聯書店,1953.
[4] 饒遠,劉竹.中國少數民族體育文化通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5] 劉影;趙溢洋.少數民族聚居村落原生態體育文化變遷的解讀[J].濰坊教育學院學報,2006,93-94.
[6] 饒遠.云南民族體育[M].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2000
[7] 李志清.少數民族傳統體育起源與變異探析[J].體育科學,2004,68-72.
[8] 盧兵.中華民族傳統體育文化導論[M].北京:民族出版社, 2005:19.
[9] 寸亞玲.少數民族傳統體育的起源、特征與功能的研究[J].沈陽體育學院學報,2007,No.109,129-131.
[10] 劉少英.民族傳統體育學.[M].北京:民族出版社,2011.
[11] 劉堅,劉宗立.民族傳統體育文化新論.[M].昆明:云南大學出版社,2011.
[12] 王亞瓊,楊慶辭,羅曦娟.民族傳統體育學[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3.
[13] 王崗,王鐵新.民族傳統體育文化審視[M].北京:北京體育大學出版社, 2005:48-89.
[14] 夏思永.民族傳統體育文化傳承與民族和諧社會建設關系研究[M].重慶:西南師范大學出版社, 2011:20-25.
[15] 王智慧 . 我國民族傳統體育文化本源 、特征與傳承方式研究 [J]. 西安體育學院學報,2015,v.32;No.145,81-87.
以上是經濟論文的文獻綜述范文模板,可以參考完成自己的論文文獻綜述,如果你想了解論文寫作的其他內容,可以在本網站查閱相關信息,如果你需要論文指導,可以在線咨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