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一篇教育論文,筆者認為教師在對小學高年級學生非正式群體管理的過程中存在對群體認識不足、管理方式單一和缺乏對其正確地引導等問題。針對以上問題,本研究從學校、教師、家庭和社會四個角度提出對城區高年級學生非正式群體的教育和管理策略。
第一章核心概念界定和理論基礎
一、核心概念界定
群體就是相互交往的個體所組成的,有著共同的目標、穩定的聯系,彼此之間相互依賴、影響又相互制約。[1]按照群體的構成方式,我們可將學校群體分為學生正式群體和學生非正式群體。本研究將城區小學高年級學生非正式群體作為研究對象,因此本節對研究中所涉及到的學生正式群體、學生非正式群體、城區小學和小學高年級學生的概念進行概述。
教育論文怎么寫
(一)學生正式群體
正式群體是由管理者通過正式籌劃,借助官方文件組建的,它有著明確的目標、任務、結構、職能,以及由此而形成人際關系。美國學者加里·約翰斯認為,正式群體是為了實現組織目標而建立的,力圖把個人引導至一個管理者認為合適的方向上來的群體。[2]學者們普遍認為,學校里的正式群體有著明確的管理目標、組織紀律、結構層次和任務分工,有比較正式和明確的成員關系,在學校系統中起著主導作用。因此學生正式群體可以定義為:在班級組織中,通過所有教育力量的整合,尤其是班主任的精心組織和培養,形成了一個有明確的共同目標和生活準則,有嚴密的組織紀律,有一定的組織結構和明確的任務分工,有正確的輿論導向和凝聚力的學生群體,我們稱之為“班集體”,也叫做班級中的“正式群體”。
(二)學生非正式群體
“Informal group”即非正式群體,這一名詞最早是由梅奧在霍桑實驗中提出來的,但是他并沒有對其下定義。最早對其下定義的是管理學家巴納德,他率先使用了“非正式組織”這個詞,他認為所有的非正式組織都存在于正式組織中,其內部沒有正式的結構、也沒有成員必須要求達到的共同目的,而是在共同工作中自然形成的成員之間相似的態度、習慣和規范。[3]而組織學家戴維斯則認為,非正式組織并不是由正式組織建立或需要的,它是由人們在互相聯系的過程中自發形成的個人和社會的關系網絡。
............................
二、理論基礎
(一)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
美國著名心理學家馬斯洛于二十世紀四十年代在《人的動機理論中》提出了需求層次理論,其理論主要分為五個層次階段,包括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會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實現的需要。他認為人的需求是有層次的,是按由低到高的順序運行排序的,只有當低層次的需求得到滿足后才能激發更高層次的需求,直至達到自我實現的需要。而人的任何一種需要,都不可能因為更高層次需要的出現而消失,必須先要滿足最低層的需要才能循序漸進地邁向更高級的層次需要,其中間層次也不能跨越直至達到最高層次的需要。[3]而非正式群體的存在正是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的體現。學校作為學生最主要的社交場所,追求與同伴群體之間建立和諧的人際關系、得到群體接納、產生歸屬感,便是學生現階段的社交需要。在非正式群體中,個體獲得了歸屬與愛的需要,得到了群體內其他成員的接納和尊重,從而體驗到自身的價值。教師在對班級非正式群體管理時也同樣需要運用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必須考慮到個體的特殊需要,并為其需求設計相應的激勵措施,調動非正式群體成員的積極性,滿足個體的需求,實現與班級的融合。
(二)埃里克森人格發展理論
作為新精神分析心理學領域的代表人物,埃里克森在繼承弗洛伊德階段理論的基礎上,強調社會環境對個體成長發展的影響。他提出將人的心理發展分為八個階段,且每個階段都會經歷一個特定的發展危機或者沖突,是每個人在此階段必須解決的且不可逾越的,只有解決了當前階段的發展任務時才能順利進入下一階段。埃里克森的人格發展階段理論,為不同年齡段學生的教育提供了理論依據和不同的教育內容,任何年齡段的教育失誤,都會給一個人的終生發展造成障礙。
..........................
第二章城區小學高年級學生非正式群體現狀調查及分析——以撫州市臨川區城區小學為例
一、調查設計
本研究以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和埃里克森人格發展階段理論作為理論依據,通過改編《小學高年級學生非正式群體調查問卷》和設計教師訪談提綱對撫州市臨川區城區三所樣本學校高年級學生非正式群體的管理現狀進行調查研究,以期發現管理中存在的問題。
(一)調查目標
本研究力圖對撫州市臨川區城區小學高年級學生非正式群體的管理現狀進行考察,通過對其調查研究,揭示城區小學高年級學生非正式群體形成的原因、特點和類型,發現管理中存在的問題,并在此基礎上提出教育和管理策略。
(二)調查對象
1.以撫州市臨川區城區三所樣本學校的六年級學生為研究對象
小學高年級的學生由于身心的發展,心理成熟度逐漸增強,自主意識明顯,有了自己的想法和標準,獨立愿望增強,具備獨立處理問題的能力,樂于與同伴交往形成自己的朋友圈。但由于身心發展的局限性和社會實踐的缺乏,其辨別能力不強,思想容易受到錯誤觀念的暗示,出現跟風或效仿他人的現象,因此這一時期形成的非正式群體對成員身心健康發展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在經過五年的小學生活后,六年級的學生大多數已建立固定的人際交往圈,以群體的形式進行交往。而此時他們又正處于小學學習的最后階段,即將面臨升學考試,步入初中階段繼續新的學習,初中階段的學生相對于小學生而言更加關注自己在群體中的地位,與同伴群體之間關系會直接影響其心理狀態。作為教育管理者要多關注該階段學生的人際交往問題,引導其樹立正確的交友觀,幫助學生順利適應初中階段的學習和生活。
...........................
二、調查結果
(一)學生問卷調查結果
1.小學高年級學生非正式群體的存在情況
如表2.1所示,在此次問卷調查中,男生的比例占總人數的52.77%,女生的則為47.23%,因此所選取的樣本數據中男女比例相當,其結果更具代表性;從非正式群體成員的個數來看,其規模普遍不大,多數在4-7個之間,占總人數的38.44%,其次是1-3個之間,占總人數的33.22%。另外,小學高年級學生非正式群體的成員大部分都存在于本班,所占比例為71.34%;但也有部分是來自同校而不同班的校友,其比例為13.03%;極少數是來自家周圍的同齡人或在補習班、興趣班里認識的朋友。根據以上調查結果顯示,無論在男生還是女生中都會產生非正式群體,且群體成員交往的范圍呈擴大趨勢,不再僅局限于班級內部,因此教師在對班級非正式群體的管理時,還要注意與其他班級教師間的聯系。
教育論文參考
...................................
第三章城區小學高年級學生非正式群體存在的問題及原因分析........................29
一、教師對班級非正式群體缺乏有效的管理...................................................29
(一)教師缺乏對非正式群體的正確認識和引導....................................29
(二)教師管理觀念陳舊,班級活動組織方式單一................................29
第三章城區小學高年級學生非正式群體存在的問題及原因分析........................29
一、教師對班級非正式群體缺乏有效的管理............................29
(一)教師缺乏對非正式群體的正確認識和引導....................................29
(二)教師管理觀念陳舊,班級活動組織方式單一................................29
結語................................38
第四章加強城區小學高年級學生非正式群體的教育管理策略
一、正視非正式群體的客觀存在,加強引導和教育
(一)正確認識非正式群體,分類而教
長期以來,教育管理者把班級正式群體作為管理的重點,而缺乏對非正式群體的關注。但非正式群體客觀存在于學校中,對學生的身心發展和班級管理都具有重大的影響,教育管理者只有在正確認識非正式群體的基礎上,才能引導其向正確的方向發展。小學生正處于社會化發展的關鍵期,他們熱衷交往,渴望親密團結的社會關系。尤其是高年級的學生即將進入青春期,生理和心理都發生了變化,自主意識明顯,開始有了自己的想法和待人處事的標準;獨立愿望增強,渴望與同伴交往形成屬于自己的朋友圈。根據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得知,學生的需求具有多樣性,當在正式群體中不能得到全部的滿足時,便會另辟蹊徑與志趣相投的伙伴組建小群體。但是小學高年級學生由于受身心發展階段性的影響,社會閱歷不足、辨別是非能力不強,思想上易受到暗示,容易出現盲目跟風的現象。因此,教師要主動與學生以朋友的形式溝通,深入到學生的生活和學習中去,根據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全面了解學生的心理動態和需求,再有針對性的進行心理輔導,滿足其需求。在這一過程中,教師還需要獲得家長的積極配合,引導家長在日常生活中給予子女更多地關心,尊重和理解孩子,做孩子的知心朋友,走進其內心世界,只有這樣才能及時發現他們的所思所想,并給予正確的引導。除此之外,教育者還要根據埃里克森人格發展理論,了解小學高年級學生所處的身心發展階段及其特點,遵循其規律,幫助學生克服這一階段的發展危機。既要把他們作為獨立存在的主體看待,對于其努力給予正面支持,使學生產生勤奮感,而獲得“能力”的品質,又要密切關注其心理狀態,適時地進行監督和引導。
...............................
結語
本研究通過對撫州市臨川區城區三所樣本學校中高年級學生非正式群體的調查研究發現,城區小學高年級學生非正式群體普遍存在、群體類型多、其形成的因素包括學生的相似性和心理需求多樣性等主觀因素和學校管理、家庭教育、社會環境等客觀因素。教師在對小學高年級學生非正式群體管理的過程中存在對群體認識不足、管理方式單一和缺乏對其正確地引導等問題。針對以上問題,本研究從學校、教師、家庭和社會四個角度提出對城區高年級學生非正式群體的教育和管理策略。
非正式群體客觀存在于班級中,對學生的身心發展和班級管理都會造成積極和消極影響,因此,學校、家庭和社會都要重視小學高年級學生非正式群體的存在,正確認識和引導其朝著積極的方向發展,促進每個學生的健康成長。
由于筆者的理論水平、專業素養和研究能力有限,所以本研究也存在著一些問題。
第一,調查對象不夠全面。由于時間和精力有限,本文只選取臨川區城區學校里部分六年級的學生作為研究對象,造成研究數據的適用性存在偏差。
第二,調查不夠深入。本文僅停留在對小學高年級非正式群體的研究上,缺乏對小學生和中學生非正式群體之間的對比研究,致使提出的教育和管理策略缺乏建設性。
因此在今后的研究當中,可將小學生和中學生非正式群體進行對比研究,了解小學生非正式群體對中學生非正式群體的影響作用,掌握學生非正式群體的發展過程,提高學生非正式群體管理策略的實用性。
參考文獻(略)